湖北日報訊 1月4日,省政府新聞辦“科創20條”,提出要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產業創新中心。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產業創新中心,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兩塊“金字招牌”,是加強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工程。其核心是打造空間上相近,創新型企業集中,大學、研發機構及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或創新平臺集聚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高地,有助于突破前沿科技創新短板和技術創新瓶頸,對提升新興產業創新力、競爭力具有顯著引領、示范和帶動作用。
省發改委黨組成員、副主任章新平介紹,國家部委明確建設“兩個中心”的基礎條件:一是要有一批(3個以上)重大科技基礎裝置;二是要有一批國家級的重大創新平臺;三是要有一批“雙一流”高等院校;四是要有一批世界級的領軍人才;五是要有若干先進產業集群。
記者注意到,對照國家明確的條件,武漢具有明顯優勢:科教實力雄厚。湖北科教實力僅次于北京、上海。武漢擁有高校91所,兩院院士73人,各類科研機構122個,在校大學生人數接近130萬,具有豐富的科教資源和智力優勢。
產業基礎良好。近年來,武漢新興產業快速崛起,形成了光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正建設國家存儲器、智能網聯和新能源汽車、網絡安全、商業航天等四大國家級產業基地。
創新能力突出。2017年武漢綜合創新能力位居全國第4位,R&D經費投入強度3.2%,位居全國第6位,建有國家級創新平臺146個,總數位居全國前列。已建在建脈沖強磁場、精密重力測量、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和國家先進存儲器、信息光電子、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創新中心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重大研發平臺。
發展活力十足。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是中國第二大智力密集區,建設有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5個,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7家,國家級眾創空間85家,創新創業孵化基地規模位居全國之首。
政策環境優越。武漢是國家創新試點城市和國家中心城市,是我國三個“三區聯動”(自由貿易區+自主創新示范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政策疊加的國家中心城市之一。放管服改革不斷推進,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區位條件獨特。武漢區位居中,交通便捷,素有“九省通衢”之稱,是內陸最大的鐵水公空樞紐。以1000公里為半徑畫圓,可覆蓋全國10億人口和90%的經濟總量,承擔著國家促進產業承東啟西轉移和調整的重大戰略任務。
“總體來看,武漢市具備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產業創新中心的良好基礎,較之國內同等城市,優勢非常明顯。”章新平介紹,經過前期充分研究論證,我們考慮“兩個中心”的建設采取“三步走”的戰略:第一步,申建武漢綜合性國家產業創新中心;第二步,建設若干高水平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完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架構,打造形成國家綜合性前沿科學高地,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第三步,實現前沿科技創新驅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把武漢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科技創新中心。
據悉,武漢綜合性國家產業創新中心主要圍繞光電子信息、智能制造和生命健康等三大領域,重點建設“四個圈層”:一是基礎科學研究圈。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重大研發平臺,實現前瞻性技術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取得重大突破。二是前沿技術創新圈。布局建設產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及工程研究中心,攻克掌握一批關鍵核心技術。三是科技成果轉化圈。支持建設企業研究院、企業創新聯合體、新型研發機構和雙創示范基地,實現科技創新的經濟價值。四是產業創新發展圈。培植龍頭企業、建設產業基地、發展產業集群,培育經濟發展新增長點、新動能,促進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章新平介紹,目前,武漢綜合性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建設方案已上報國家發改委,待國家發改委批復后,將按照《方案》抓緊推動各項工作。
信息來源:湖北日報(記者文俊、實習生吳雨晴、通訊員丘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