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構建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機制。”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梯度培育創新型企業,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支持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發展,讓更多企業在新領域新賽道跑出加速度。
專精特新企業一般特指具備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優勢的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以下簡稱“小巨人”企業,均指國家級)則是專注于細分市場、創新能力強、市場占有率高、掌握關鍵核心技術、質量效益優的專精特新企業。中小企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生力軍”,專精特新企業是中小企業的“領頭羊”,“小巨人”企業是專精特新企業的“佼佼者”“排頭兵”。
自2019年工信部啟動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計劃以來,“小巨人”企業數量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成效的“重要指標”。當前,我國有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46萬家,它們是我國最具活力、潛力和成長性的創新群體之一,是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標”,在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具有重要支撐作用。
市轄區是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高、人口最密集的空間單元,是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承載,探索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前沿陣地。進一步培育發展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對于貫徹落實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市轄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為助力市轄區高質量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人民網研究院推出《市轄區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發展報告》,研究市轄區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特點、培育經驗、面臨的挑戰,并提出相關建議。
一、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政策
國家高度重視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培育工作。中央文件和會議屢次提及“專精特新”,且將其與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制造強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培育壯大發展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戰略結合在一起。近年來,相關部門密集發文,以政策引領推動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發展壯大。
(一)國家相關培育、支持政策
2016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委聯合印發《工業強基工程實施指南》,首次在官方政策中提出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標志著“專精特新小巨人”成為一個專門體系。2018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關于開展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工作的通知》,并于2019年開始每年公布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名單。2019年中辦、國辦印發《關于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出以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為基礎,在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等領域,培育一批主營業務突出、競爭力強、成長性好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由此,專精特新“小巨人”的培育支持政策從部委層面上升至更高層級。
進入“十四五”時期,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等十九部門于2021年12月聯合發布《“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推動形成一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目標,進一步加快專精特新企業培育步伐。2022年6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暫行辦法》,明確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評價或認定標準。2024年6月,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關于進一步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其中明確,2024—2026年,聚焦重點產業鏈、工業“六基”及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領域,通過財政綜合獎補方式,分三批次重點支持“小巨人”企業高質量發展。2024年首批先支持1000多家“小巨人”企業,以后年度根據實施情況進一步擴大支持范圍。
(二)各地培育方案加快落地
近年來,地方政府部門陸續發布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計劃,在專精特新企業梯度培育、能級提升、配套強鏈、品牌創優等政策上持續發力。
公開資料顯示:各地普遍提出了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目標數量。例如,2024年8月,《廣東省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實施細則》提出,到2027年,累計培育超200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000家左右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100000家左右創新型中小企業。2023年7月,江蘇發布《江蘇省專精特新企業培育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省累計培育制造業單項冠軍300家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500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萬家以上、創新型中小企業5萬家以上。2022年,浙江發布《關于大力培育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到2025年,累計培育創新型中小企業5萬家以上、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萬家以上、省級“隱形冠軍”企業500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00家,新增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30家左右,打造成為補鏈強鏈和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中堅力量,推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發展工作繼續走在全國前列。《上海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推動創新型中小企業達到10萬家,市級“專精特新”企業達到1萬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達到1000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和產品達到50個。
統計20個省級行政區相關政府文件(根據公開資料可查到相關政策文件的省份,詳見表1)可以發現,廣東、江蘇、上海、浙江、湖南、山東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的數量目標都在1000家及以上,其中廣東提出到2027年累計培養200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江蘇提出到2025年培育1500家,上海、浙江、湖南提出到2025年培育1000家。湖北、安徽、福建、重慶目標為到2025年培育300-500家。山西、云南、新疆、甘肅、吉林的目標是到2025年培育100家及以上。河南明確在2023年至2025年期間每年培育10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表1:部分省級行政區專精特新“小巨人”培育目標
二、市轄區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發展現狀
(一)數量持續增加,不少市轄區小巨人數量“逆勢增長”
2019年6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第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自此開始,每年公布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三年一復核。截至2024年1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共公布六批1597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通過復核后,現有有效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4695家,“小巨人”企業培育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雖然近兩年來全國“小巨人”企業認定總量有所減少(最新的第六批公示“小巨人”企業數量相較于第五批下降了17.95%,已連續兩年呈減少趨勢),但一些市轄區獲認定企業數量“逆勢”逐年變多,迎來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熱潮。例如,合肥高新區于2023年(第五批)、2024年(第六批)中被認定為“小巨人”企業的數量分別為19家、36家,2024年相較前一年多認定17家。深圳龍華區于2023年(第五批)、2024年(第六批)中被認定為“小巨人”企業的數量分別為40家、46家,2024年相較前一年多認定6家。蘇州工業園區于2023年(第五批)、2024年(第六批)中被認定為“小巨人”企業的數量分別為56家、61家,2024年相較前一年多認定5家。
(二)行業分布集中,是市轄區短板產業補鏈和新興產業建鏈的關鍵主體
當前我國“小巨人”企業所處行業比較集中,對戰略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重點產業的支撐能力進一步增強,在產業發展中發揮著補鏈強鏈的重要作用。工信部數據顯示,“小巨人”企業近九成是制造業企業,超八成分布在集成電路、航空航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鏈上,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相關領域企業數量近5000家,超九成為國內外知名大企業的配套供應商。
不少市轄區通過引培“小巨人”企業,加快布局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集群。例如,南京江寧區提出積極引育一批第三代半導體、細胞與基因、未來網絡、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未來產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加快促進未來產業企業數量、規模雙提升,打造拉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極。北京海淀區在《關于打造全國具身智能創新高地的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中明確,支持企業專業化、差異化發展,引育一批具身智能“專精特新”和“獨角獸”企業。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發文明確,對獲得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認定的人工智能企業,給予一次性最高50萬元支持。廣州市白云區在《廣州市白云區低空經濟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7年)》中明確,吸引培育小巨人、專精特新低空企業10家。無錫高新區《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三年倍增計劃(2021-2023)》中明確,要圍繞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及核心零部件、新能源、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等優勢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優質項目招引”。蘇州工業園區《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明確,培育集聚一批深耕細分領域、創新能力突出、成長潛力大的中小企業,推動企業專業化發展,逐步成長成為“專精特新小巨人”“單項冠軍”和“獨角獸”。
(三)深京列第一梯隊,蘇錫成績斐然,“東強西弱”明顯
近3年(2022、2023、2024)入選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最多的三個城市分別是深圳、北京、上海,總數分別為884家、848家、657家。蘇州、杭州、武漢、無錫、南京、廣州、成都緊隨其后,分別有559家、429家、333家、314家、290家、287家、249家入選。深圳與北京大幅領先其他城市,近三年均有超800家企業入選。
上述入選企業數量前十名的城市中,蘇州和無錫作為非一線城市、非直轄市或省會城市,培育出眾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其本身具有扎實的制造業基礎,形成了門類齊全的制造業體系。另一方面,近年來蘇州與無錫不斷加大“小巨人”企業的引培力度,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不斷推出面向全市專精特新企業在創新能力提升、上市融資輔導、創新成果轉化、數字化賦能等方面的全方位服務。其中,蘇州工業園區、無錫高新區入選企業數量位居全市第一。
“小巨人”企業整體地域分布呈現“東強西弱”的分布狀態,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等產業基礎好的地區。在近三年(2022-2024年)獲認定“小巨人”企業數量較多的城市中,處于西部地區的僅成都和重慶。東部地區制造業基礎雄厚、中小企業發展活躍的城市,排名均較為靠前。
表2:近三年(2022-2024年)獲認定“小巨人”企業數量較多的城市(數據來源于公開報道)
(四)發展勢頭迅猛,海淀、南山、寶安數量位列前三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目前,北京海淀區在市轄區中培育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最多,達404家,深圳南山區以310家緊隨其后,深圳寶安區以277家位列第三。上海浦東新區、武漢光谷區、廣州黃埔區、武漢經開區、蘇州工業園區、長沙湘江新區、成都高新區、南京江寧區、深圳龍崗區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均超過100家(見表2,本部分考察對象均為副廳級及以上建制市轄區),發展勢頭良好。
北京海淀區作為北京乃至全國的科技和教育中心,匯聚眾多高校、科研機構和科技企業,為“小巨人”企業的孵化和發展提供了優越條件。深圳南山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發源地和先鋒區,也是我國科創高地之一。深圳寶安區制造業基礎雄厚,擁有從核心元器件到大型智能制造裝備的集聚產業。相關優勢使南山區、寶安區成為“小巨人”企業的重要集聚地。
表 3:部分市轄區 “小巨人”企業數量(數據來源于公開報道)
(五)區域集聚明顯,多個市轄區在全市“一枝獨秀”
“小巨人”企業在各城市中的發展較為集中,某一個市轄區的相關企業數量占比達全市三、四成的情況較為常見。例如,長沙湘江新區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占全市66.7%,合肥高新區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占全市40%,北京海淀區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占全市39.1%。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市域某一轄區“扎堆出現”,除了產業發展的集聚性特征外,也與該市轄區相關政策培育密不可分。例如,合肥高新區“小巨人”數量近年來增長較快,“小巨人”企業數從2021年的19家增至2024年的99家,占全市比重從30%提升至40%,與其精準謀劃、精準服務,實施“專精特新”企業全過程培育的政策密不可分。
(六)創新驅動較強,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
公開數據顯示:2024年,民營“小巨人”企業戶數占全部“小巨人”企業比重達88.8%。民營企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活躍主體。數據顯示,2024年“小巨人”企業平均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重達7%,平均授權發明專利22項,同比2023年增長三成,遠高于同規模企業。
以南京江寧區為例,該區“小巨人”企業擁有研發人員占比為22.3%,高于江寧平均水平近12個百分點;研發投入占營收的6.6%,高于江寧研發投入強度均值近2.5個百分點。江寧區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建成院士工作站4個、國家級研發機構14個、省級創新中心5個、省級研發機構126個、市級研發機構247個,博士后工作站22個,承接省級以上科技創新重大項目79個。
三、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有效經驗
(一)構建完備政策體系,引導企業走創新發展之路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發展需要政策托舉,需要政府部門從企業生成、成長、壯大、上市等各個重要環節,構建完備政策支持體系,提供全方位的引導、支持和服務。例如,廣州黃埔區先后出臺了《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廣州高新區進一步促進先進制造業發展辦法》《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進一步支持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辦法》《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專精特新產業用房試點園區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引導和支持中小企業朝專精特新方向發展。蘇州工業園區先后出臺《蘇州工業園區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三年行動計劃》《蘇州工業園區“專精特新·匯計劃”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給予“小巨人”企業在基礎研發、成果轉化、產品配套、技改升級、場景開放、專利布局、人才引進、空間規劃以及品牌塑造等方面的支持。
不少市轄區對被認定的“小巨人”企業給予直接資金獎勵。例如,北京海淀區對于上年度新落地或新認定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給予最高50萬元一次性獎勵。合肥高新區對當年新認定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給予區級50萬元一次性獎勵。重慶高新區對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含復核通過)認定獎勵80萬元。
(二)構建梯度培育體系,提高培育針對性和精準性
梯度培育是市轄區普遍采用的培育手段。各市轄區結合工信部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體系,結合各區產業基礎和實際,構建梯度培育體系,最大范圍地吸納優質中小企業入庫培育,在為“小巨人”企業儲備中堅后備力量的同時,分層級精準指導,分級分類精準施策。不同梯度代表了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它們相互銜接、共同構成梯度培育體系,在為不同類型企業成長指出發展方向的同時,助力政府部門提升服務的針對性和精準性。
例如,深圳南山區建有涵蓋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三級梯度培育庫,分層分類分級指導,強化政策支持力度。合肥高新區構建了“省級創新型中小企業—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四級培育體系,通過區域經濟大腦等大數據手段,遴選出符合條件的后備企業,實時更新企業發展狀況,動態調整培育庫內企業,對后備企業分類精準輔導。蘇州工業園區著力構建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的梯度培育體系,聚焦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四新”類(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企業,擴充完善優質企業培育庫,實施精準培育。重慶高新區建立了創新型企業-重慶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重慶市制造業單項冠軍-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國家工信部制造業單項冠軍梯度培育機制,并將專精特新企業培育納入管委會對鎮街及平臺公司綜合目標考核范圍。
(三)建立多元服務平臺,營造良好營商環境
相關政府部門通過積極建立公共服務體系,搭建各類政務服務平臺,為營造良好產業生態發揮重要作用。例如,蘇州工業園區建立一站式服務平臺,園區打造專精特新“登峰”系統,對企業提供個性化服務,培育活動及診斷輔導線上點對點推送。線下重點加強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強化平臺中小企業服務屬性。目前,蘇州工業園區已獲評國家級公共服務示范平臺1家,省級平臺22家,市級平臺2家,平臺服務企業數量快速增長,服務水平質量持續提升。南京江寧區為每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設置服務專員,實現全覆蓋,常態深入企業一線走訪服務,及時梳理匯總企業問題訴求,及時協調相關部門合力解決,扎實解決發展中的痛點難點問題,加力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合肥高新區針對“小巨人”企業組織專家“一對一”上門服務,幫助企業提前解決復評疑難問題。重慶高新區建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聯席會議機制,分管委領導任組長,為“專精特新”企業指定服務專員,為企業解決用地、用工、用能、配套等實際困